本报记者 陈思易
在南岸,有这样一个研发“先锋队”,他们研发出零误差的智能机器人检测系统,使公司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0%,累计效益超过2000万,同时大幅提高了行业智能制造水平。该检测系统已获得十几项国家专利、连续两年入选国家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智能专项项目。
这个“先锋队”,就是重庆盟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
“老腊肉”和“小鲜肉”
2011年,重庆盟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研发部,身为领头羊的陈菁带领着年轻工程师们在不算优越的条件下搞起了研发创新的工作。陈菁带领的团队里均是80后、90后“小鲜肉”。小团队经过5年的历练,从4个人发展壮大到了11人。“年轻人思维的确活跃,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活力,这也是我们团队始终充满能量的因素之一,”陈菁说。
工作上不菲的成绩,没让这个研发团队有一丝一毫的飘飘然。陈菁始终保持着谦虚低调的作风,不“倚老卖老”,更不会用领导的身份压制员工,团队里的小鲜肉们也不会以没有经验为借口偷懒,在陈菁的团队里,大家都亲切地喊他“陈老师”。陈菁笑称自己是60后“老腊肉”,每天与“小鲜肉”朝夕相处,心里一直把他们当做朋友,“我为我的团队自豪,但我没什么理由骄傲,研发成功都是大家辛勤的功劳。”
在盟讯研发团队的眼中,工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即便不能陪老婆孩子,即便鲜肉还是光棍一条,即便家就在离公司不远处,只要工作需要,就算大周末,大家也兴高采烈地赶来进行研发。陈菁说,我们都是幸运儿,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工作完美契合,累和苦都是说不出来的幸福。
“连做梦都在搞研发”
负责软件测试的陶坤是2015年7月进入盟讯研发部大家庭的。在他看来,研发部并非一个吃闲饭的部门,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研发部需要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进行工作。但这个充满能量的研发团队,总是能把压力化作动力,支撑着项目的成功诞生。
曾经,盟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汽车仪表盘检测费时费力还费钱,需要一个工人检测从电流到电压到指针等数十个项目。为了提高检测效率,陈菁和当时带领的年轻工程师们,花了3个月时间,用了不到1万元的研发成本,研制出了一台半自动检测设备。这台设备的问世,代表公司生产能力的创新,检测一个汽车仪表盘现在仅需几十秒时间,而且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现了零误差。这个项目的成功,为智能制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压力是肯定有的。要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兼顾适应不同的产品,同时还不能影响正常的生产。”陶坤回忆道,“但迈出去了就要走到底。那段时间连睡觉做梦都是在做研发,队友就是自己的家人,每天同吃同住甚至同睡。”
“坚持不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始终战斗在一线的盟讯研发团队,在研发工作上只干了5个年头,就从最开始的半自动检测设备“进化”到电子制造PCPA板智能制造新模式。制造出电路板和半自动检测设备的基础上,历经不到半年时间,陈菁带领的研发团队又研制出了全新的自动检测设备——智能机器人检测系统。陈菁的团队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奋力向前,对工作精益求精,不断地从工作中积累经验。
现在,只需要操作员坐在台前,按下一个按钮,电路板在机器之间流畅穿梭,十几秒的工夫,检测便完成了,不但耗时短,所需人力少,还能实现零误差。这一突破性的创新,实现了设备检测的全自动模式,无需任何人员参与,专用于电子制造行业。
光鲜的表面背后,没人知道陈菁和他的团队付出了什么。人生并不会一如既往的四平八稳,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研发也是如此。在团队呆了近2年的徐元却把这样的挫折看得云淡风轻,“虽然在研发中遇到了太多的难题,但大家都没放弃,我怎么能拖后腿呢?”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坚持不放弃是最好的选择。”面对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灰心,一回又一回跌倒的疼痛,陈菁每次都会对“小鲜肉”们给予鼓励,“你们应该知道,研发就是这样,如果一次就成功了那还真的奇了怪了。”是的,陈菁不经意的幽默和睿智,总会让这些未经多少风雨的“小鲜肉”们茅塞顿开。
如今,每次看着全自动的机器将检测工作做了个遍,盟讯研发团队队员就会感到很值得,“不管之前是试验了十几次还是几十次,也不管经历有多坎坷,只要结果令人满意就好。”当60后工程师,碰撞上80后、90后工程师,在短短几年内,大幅提高了整个电子制造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让更多的电子制造商们走上了新的台阶,但他们还是淡淡地说,干了研发这一行,实事求是,做该做的,想该想的,其他的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或许,正因为盟讯研发团队对于研发的透彻理解与坚持,自带匠人味道,才能将枯燥乏味的研发工作进行得如此精彩。